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区东南45公里处的狭窄溪谷,方圆百里。
曾经,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3月,为粉碎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由绥德警备区开赴到南泥湾,在 这里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实行生产自救。
他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
在短短的三年内,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