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与创造 正文

西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凸显优势

几十年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争论一直是世界意识形态、经济和政治较量的主旋律。但由于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社会主义逐渐被视为一种追求平等,却无法像资本主义那样保障进步的乌托邦。


然而,中国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在社会主义旗帜下,这个亚洲大国构建了一个将国家规划、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其结果是,在40多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还伴随着在规模和速度上没有任何资本主义经济体能与之相媲美的社会成就。


长期规划更为高效


支撑中国模式优势的支柱之一,是其规划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决策由私人利益、选举周期和金融市场的压力决定,而中国则是由国家指明经济的战略方向。这种结构性差异使得中国在资源、基础设施和创新的协调方面更为高效。


金融资本主义深陷季度利润的逻辑中。企业更多地回应股东诉求,而非集体利益。这种逻辑导致了产业外迁、就业不稳定、房地产投机和金融泡沫。


中国的政治结构不会遭遇这些阻碍。它能够在十年内完成其他国家需要数代人才能实现的建设。高速铁路网、智慧城市和绿色能源基础设施,都是这种国家效率的鲜明例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两种模式的差异。中国推出一揽子刺激计划,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和就业领域,从而维持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紧缩政策与银行救助计划却加剧了不平等和经济停滞。


中国实现了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社会壮举之一:在短短几十年内让8亿多人摆脱极端贫困。这一得到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认可的成就,不是自由市场的成果,而是得益于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中央规划和强有力的国家投资。


中国采取了精准扶贫策略,重点关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大量公务员直接在贫困地区开展工作,确定贫困家庭,并制定了最低收入、住房、教育和卫生方面的目标。这是一项持续且有针对性的扶持行动,基础设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住房、道路、电力、供水和互联网领域的公共投资,使偏远地区得以融入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扶贫工程零散、间断,且受制于市场规则,如果其中没有即时利益,企业就不会投资。中国已经证明,一个有决心的国家能够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消除结构性贫困。




有效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是一个将国家规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人称中国为“资本主义国家”,理由是中国拥有大型私营企业、大规模消费、市场竞争。他们声称,这一切只有在资本主义下才会存在。但这种观点是肤浅且片面的。


称中国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否定其意识形态根基及其在社会主义模式下取得的成就的方式,原因仅仅是它不符合西方思维的传统标准。他们无法接受这些成就竟是一个社会主义体制的成绩。


我们可从四个方面证明中国仍是社会主义国家。首先,中国共产党仍是政治和战略的核心,也是我们所见证的这场革命的缔造者。其次,长期规划指导着社会所有关键领域,如科技、教育、卫生、环境和国防。第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国家会介入以保护整体福祉。最后,战略性行业(银行、能源、交通、电信)均由国家所有并控制,从而保障经济主权。


此外,中国奉行以发展、稳定和集体福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模式。那些认为中国不存在个人自由的观点看问题过于简单化,既不符合该国的日常现实,也没有反映其人民的意志。


所有中国公民都可以学自己选择的专业、创办企业、在国内外旅行、自由消费和选择生活方式。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城市生活是现代化、充满活力且开放的。


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治理的基础是择优任用,其庞大社会基础,以及始终接受选举监督的事实,使其成为中国现行民主制度的守护者。


在西班牙,在我们集体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形象,在冷战时期因经济封锁而导致消费选择极为有限。


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消费限制(他们为全世界制造一切,因此他们是最先拥有一切的人)。这是一种让公民对国家进步感到满意和自豪的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正在历史上首次证明其比资本主义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和经济进步的社会主义。


中国红船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ICP备140144476号-1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00123677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oveseainvest@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