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还在上班是什么体验?
郭鹤年用行动打破你对“退休年龄”的所有想象。
这位被称为“亚洲糖王”的百岁老人,每天依然准时打卡办公室,名下掌控着金龙鱼食用油、香格里拉酒店、北京国贸大厦等国民级产业。
当同龄人早已颐养天年,他轻描淡写地说:“我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
没有热搜话题,不搞豪门恩怨,这个低调到连名字都鲜为人知的富豪,却悄悄建起千亿商业帝国,并且深深影响中国经济格局的百岁老人,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1 商业帝国的崛起
郭鹤年的祖籍是福建,但他出生在马来西亚。
在那个“下南洋”的年代,他的父亲和几位兄弟一道跑到马来,一边卖米一边谋出路,硬是在异国他乡干出了一份小家业。
郭鹤年24岁那年,父亲给了他大约3.3万美元(约合马币10万令吉)作为启动资金,让他到新加坡闯荡。
1947年,他在新加坡开了第一家公司“力克务”,做杂货和船运生意。
但一年后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到马来西亚接手家族产业。
当时郭家主要卖大米、面粉和糖,生意已经铺到东南亚多个地方。
1949年,25岁的郭鹤年和家人整合资源,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自己当董事长,把业务扩大到新加坡、泰国和印尼。
到了1952年,马来西亚内战让公司越来越难做。刚好他看到那个年代的马来西亚,没有制糖厂。
于是他一拍脑门:“那我来试试!”
并且他还说服全家人把几乎全部家当投进制糖业。1960年,他办成了马来西亚第一家制糖厂。
后来糖厂越开越大,市场越做越广,他一不小心就成了占据马来糖业80%份额的大佬,被称为“亚洲糖王”。
40岁那年,有人正打麻将,有人还在琢磨“卷不卷”,他已经一脚踏进了东南亚糖业的“C位”。
当然了,早年间他几乎是“AII in”炼糖,但到了后面,随着眼光越来越远,他的商业触角也越伸越广,不仅跳出了糖业,还一路延伸到了中国市场。
现在我们熟悉的香格里拉酒店、金龙鱼食用油,都是他家族产业的一部分。除了这些,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媒体、物流……几乎每一个领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可以说,他的生意已经织出了一张庞大的商业网络,规模之大,已经不只是“赚钱”那么简单了。
根据2023年马来西亚福布斯富豪榜,郭鹤年以118亿美元的身价稳居榜首。
但最让人记住的“交易”,却不是哪次赚了多少钱,而是他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用行动赢得了信任。
这一笔,值千金!
2 最值钱的一次交易:不是赚了钱,是赢得了国家信任
当年中国还处在经济恢复初期,白糖供应紧缺,外汇也非常有限。
就在这时候,祖籍曾是福建的郭鹤年被人找上门,希望他能以私人名义帮忙从国际市场低价购入一批糖。
听完事情经过,他没多问一句话,立马拍板:“行,这事我来办。”
于是他安排手下乔装打扮,一路远赴巴西,在国际市场上买下30万吨白糖,还顺带做了点期货投资,一通操作猛如虎。
结果不仅如愿解决了国内的白糖缺口,还意外赚了500万美元外汇——要知道,那个年代中国的外汇储备甚至还是负的,这500万简直是“天降甘霖”。
而他,竟然一分未取,统统交给了国家。
你说这人是不是疯了?他却淡淡一句:“我不是中国人吗?”
这就是郭鹤年,赚再多的钱不如帮国家一次。
他这不是做慈善,是把这当成自己“本分”。
3从糖王变地产神话:北京国贸背后的男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郭鹤年再次出手,这次不是糖,而是地产。
当时北京国贸的那块地还很荒凉,没人敢投,没人愿意接。
郭老却看了一眼,淡定开口:“咱中国的国贸,得中国人来建。”
于是他一口气投下5.3亿美元,拍板盖楼——这可是当年天文数字!现在来看,他这是在“炒地皮”;但在当时,这是在“扛国门”。
结果你看现在的国贸——寸土寸金,光收租每年就有几十个亿。
你可以说他有眼光,但不能否认他有情怀。
就连邓公也亲自接见了他,并赞他是“中国经济的引路人”。
而这次接见,正是邓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分量,不言而喻。
4 低调慈善王:该捐款时就捐款,不发朋友圈
有钱人多,会捐钱的也不少。但像郭鹤年这样“只捐款不发朋友圈”的,那是真的罕见。
2005年,他给希望工程扔出5000万;2008年汶川地震,他和家族共计捐出1.3亿;疫情期间,他再次出手捐出3000万;支持北大教育,他悄悄又捐了1.1亿……
而这背后,他从不张扬、不作秀,也不安排记者来拍照。
他只说了一句:“我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
最让人动容的是,在1990年亚运会筹备期间,别人为募资奔波,他却悄悄塞了一张1280万的支票给工作人员,并叮嘱一句:“别告诉别人我捐的。”
可以说,他为中国所做的贡献,丝毫不逊色于霍英东。虽然他一直低调行事,但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2年12月12日,央视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终于给了他一个说法——他获得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的荣誉。
这个奖,对他来说不是“意外之喜”,而是多年努力和默默付出的肯定。可以说,这份荣誉,拿得很踏实,也当之无愧!
5真正的“华人骄傲”,不靠炒作赢尊重
今天的商业世界,哪怕卖奶茶的都在直播带货、造话题、炒CP。但郭鹤年不一样,他一直活得像个“局外人”。
他从不主动宣传,也不刻意争名,只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经济最薄弱的时候托底。他不是把中国当市场,而是把中国当“根”。
他曾对媒体表示:“我的心分成两瓣,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国家(马来西亚),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郭老在101岁的时候,还在上班,这不是为了表演,是因为放心不下。
郭鹤年曾说:“财富不是我的目标,对社会的贡献才是我的价值。”
在他的字典里,富有不只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更是这辈子能不能堂堂正正地说一句:“我对得起这片土地。”
他没拿中国身份证,却活出了中国人的脊梁。